乖乖仔开始咬人打人了,怎么办?

热度:1235 ℃ 编辑: 小土大橙子 时间:2018-11-13 赞:0 内容来源:雏渐肥月嫂  
文章导读

乖乖仔开始咬人打人了,怎么办?

1岁左右,不少宝宝开始学习走路,对娃来说,掌握新技能是一件振奋的事情,但同时也带给他很多的不安和未知。

也因此,不少宝宝,在这个阶段会脾气变大。

到了1岁半左右,不少孩子的情绪会更加强烈,他们还没有掌握表达和控制情绪的能力,孩子咬人和打人成了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。


01

为什么会咬人?

早在孩子长第一颗牙时,可能不少妈妈就体会过被咬RT的酸爽。咬完听到你“诶呦”的喊叫,孩子或许还会冲你甜甜一笑。

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重量级学者,布雷泽尔顿教授的书《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》中提到:

“当孩子兴奋或者不安到无法用别的方式表达自己时,咬人的状况就会发生。 在1.5-2岁期间,咬人更像是一种释放不知所措情绪的冲动,而不是带有敌意和预谋的行为。”

“小孩子咬人,是发展中经常会出现的状况,并且大部分情况下不危险。如果父母没有过度反应的话,咬人现象通常会在孩子2岁或2岁半之前自己消失。”

回到咬rt的问题,考验我们演技的时候就到了。我们得不动声色,而不是让孩子觉得咬人很好玩。

大人的过度反应,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或者激发他的兴趣。这两种情况,都可能导致他重复咬人,来观察、验证大人的反应。


02

家长该如何做?

不对咬人过度反应,不代表纵容咬人的情况。我们需要重申底线,咬人是不可以的,打人也是不可以的。

美国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安东尼·饶的书《如何养育男孩》中提到的方法是:



平时就立规矩,比如 “玩的时候不能碰、不能推别的孩子”,“想要拿什么东西先开口问,不能抢东西”,如果违反了规矩,就取消游戏时间。

在进入社交场合之前,再次重复这些规矩。

说这些的时候,平视孩子的眼睛,确保目光接触。

说完让孩子自己重复一遍。

玩耍过程中,如果违反了就当场制止他们,并暂停游戏。


03

一些治本的努力

当然,这是治标,我们还需要做一些治本的努力。


A 观察孩子什么时候会出现攻击行为,

是不是在特殊场合?

比如,人很多的游乐场;

是不是和特定人一起的时候容易出现?

比如和大龄孩子一起的时候;

是不是有特定的触发条件?

比如在听到别人嘲讽自己的时候;

特别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;

注意到这些特殊场景,我们就能防患于未然。


B 留意孩子的状态

发现状态不对的时候,及时处理,把攻击行为扑灭在摇篮里。

如果孩子更大一些,还可以问问他,快咬人的时候有什么感觉?告诉他下次这种感觉出现的时候,可以干什么。


C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,学会共情

“你知道XX为什么会哭吗?”“如果你被咬,你也会很疼,对吧?”


04

绘本的力量

一些绘本对这个问题也有帮助,比如《手不是用来打人的》,告诉孩子手的其它很多功能,可以用来画画、做游戏、打招呼、提问题,但不是用来打人的。



05

被打了怎么办?

对有的家长来说,困扰比较大的是孩子的攻击性。对另外一些家长来说,担心的则是孩子“被欺负”、”被霸凌”的情况。

有一些这类的绘本,可以读给孩子听,比如《不,我不喜欢被推攘》

不要为了所谓的“培养孩子社交能力”,硬让他和攻击性强的孩子一起玩。


《不,我不喜欢被推攘》


06

要不要打回去?

此外,我们常面临的困扰是:要不要让孩子打回去?

我的思考是,如果打人是不对的,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向一个错误的对象学习呢?

更现实一点的考虑,还击会不会招致更大的伤害?

就像布教授提到的:“当一个孩子能平和而自信地传递我不好惹的信息时,那是防止被攻击的最佳方式。”

在孩子受到攻击的时候,学会用肢体语言说“不”,逃走并告知成年人,会是更安全的方式。


07

减少屏幕时间

布教授在《应对孩子的愤怒和攻击》一书中,提到的一点,我觉得特别需要强调。

有一项研究显示:每天看电视超过3-4小时的青少年中有28.8%的人呈现出了暴力行为,这个比例是看电视少于1小时孩子的好几倍。

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景,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,让他们对暴力不那么敏感。

我们通常不让孩子看太多电视,是从保护视力的角度考虑的。其实,电视内容对孩子的影响,是不能忽视的,一些动画片,比如《猫和老鼠》、《光头强》之类,暴力场景就很多。


这篇基本就到这里了,希望给有困扰的人一些启发。

你可能还会喜欢